7月16日,四川轻化工大学人文学院“推广国家通用语,铸牢中华民族情”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团队前往享有“天空之城”美誉的理塘县进行为期5天的关于“普通话社会面”的调查与研究。本次调研不仅深入了解了普通话在理塘县城的推广情况,也感受到了理塘人民对于掌握普通话的意愿与热情。相信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大力推广普通话定能够让理塘这座天空之城飞得更高。
理塘县,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世界最高城”之一,这就是其“天空之城”美誉的由来。近年来,理塘的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不过,由于理塘县地处四川藏区,其人民日常使用藏语,难以和游客交流成了阻碍当地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队员们在经历高反和超过12个小时的乘车之后没有一丝懈怠,在一夜短暂调整后便在带队教师王浩指导下紧锣密鼓地开始了工作。在队员益西曲珍的带领下,团队前往县民政局和县政府政务大厅向公职人员发放了调查问卷并进行了访谈。在访问后得知,理塘县的公职人员对于普通话的掌握已经十分熟练,并能够帮助不会普通话的群众办成事、办好事。同时,公职人员们还在身体力行地进行着“推普”工作,他们把各自的办公室打造成“普通话办公室”,把说普通话融入工作中,这种“人人说普通话”的氛围感染着每一个前来办事的群众。
在县城大街上,队员们针对30—50岁的老百姓们进行了随机访谈和问卷调查。有一个婆婆说“能说一些简单的普通话,但是交流上还是有些困难。”在益西曲珍的翻译下得知,老婆婆学习普通话的途径偏少,除了看电视听广播之外,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和读大学的孙子进行简单的普通话对话练习。“虽然说不好,但我还是愿意和孙子一起练习普通话、一起进步。”
“理塘人民愿意说普通话,愿意与外地游客交流心声。”理塘县普通话语言文字协会的核心成员四郎他欣这样说道。第二天早上,成员们边吸氧边迈着沉重的步子找到了这个藏身于藏寨村落中的普通话协会。工作人员热情接待了队员们并接受了采访。访谈中了解到“理塘人民的普通话氛围已经非常好,并且县普通话测试中心正在建设之中。”在访谈之后,王浩带领队员们参观了协会获得的荣誉,并翻看了自编的普通话测试教材。在本次访谈中,队员们收获颇丰,了解了更多更真实的理塘人民学习普通话的情况和动力,譬如对于远在牧区的牧民们,为了将牦牛或其他农产品更好地卖出去,掌握普通话就成了一门非常重要的技能。但是,牧区离城区更远,更为封闭,接触外界的机会和时间都更少,如何帮助像牧民这类只接触过藏语的特殊人群学习说普通话,是值得深思的问题。队员们针对问题开展了讨论,决定编制一本由藏语音译的普通话例句本,例句本包含各类生活场景下的简单普通话用语,这样有利于不懂拼音的藏民们,也能轻松掌握简单的普通话,也能进行简单的交流,避免出现用肢体语言进行交流的窘况。
团队成员们还去了县医院和银行等场所,亲身体验了老百姓们日常生活中普通话的使用情况。队员刘湘湘发现,大多数中壮年群众依然习惯使用藏语进行交流,不过工作人员大多都掌握一点藏语,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够帮助群众完成各项操作。但是,在一些特别的、复杂的、紧急的情况下,群众的在就医、储蓄等依然存在不能及时解决的问题。可见,普通话在四川藏区的推广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政府、社会各界的多方面帮助和推广人员的长久坚持,才能使普通话深入人心、深入理塘县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本次实践,使队员们收获颇丰,深深体会到了推普工作在理塘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全体队员坚定了投身推普工作的决心,今后将持续关心、关注理塘的推普工作,将积极帮助理塘人民说好普通话,助力理塘发展更上一重天。
撰稿 杨宇 审稿 朱德珍
编辑: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