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二次工作指导会议在我校举办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3-04-23浏览次数:442

     4月21日至23日,四川省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二次工作指导会议在我校举行。会议由四川省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省教指委”)、四川轻化工大学主办,四川轻化工大学人文学院、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和酒知识普及基地共同承办。四川轻化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高小林,四川省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指委主任、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曹顺庆等2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开幕式由四川轻化工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副院长(主持工作)万燚主持。

1.png

会议现场

       在开幕式上,高小林副校长代表四川轻化工大学向参加会议的全体委员和嘉宾表示欢迎,并借此机会,向多年来关心、支持四川轻化工大学发展的各界人士和朋友表达感谢。随后,高小林副校长介绍了四川轻化工大学建校发展史,重点介绍了四川轻化工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近两年来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研体系等方面的改革措施和初步取得的成效。他强调,新时代为我们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科使命是重大与光荣的。最后,高校长希望本次会议的召开能够为我校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的发展提供指导性的成果。

2.png

高小林副校长致辞

      曹顺庆教授在会议上致开幕辞,他代表教育部教指委、四川省教指委向参加会议的全体委员和嘉宾表示欢迎。他传达了教育部教指委成立大会精神并对本次四川省教指委的工作计划和重点任务进行了部署,特别强调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在聚焦国家人才培养、国家教育体系需求当中所取得的成绩。

3.png

曹顺庆教授致辞

      会议主旨报告环节由四川省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委秘书长、四川大学文新学院副院长周维东教授主持。

4.png

周维东教授主持主旨报告环节

      曹顺庆教授以“新文科与广义变异学: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共同规律”为题,重点探讨广义变异学是实现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桥梁。他以文学变异学为理论基础,以变化和变异问题为线索,系统探讨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和社会文化三大领域的相关变异现象及理论学说,从中整理出一个具有内在统一性和变异的知识链条,即广义变异学。狭义变异学是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新话语,广义变异学则发现了文学横向发展变异的规律,是中国话语理论建设的良好开端。他通过大量实例指出,广义变异学可以使学生在人格上更趋完善,符合我们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

      刘进教授作题为“新文科背景下地方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探索与思考——以乐山师范学院为例”的报告。他以乐山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为例,指出学校的专业建设必须结合地域发展,互为结合,互为推进。

5.png

刘进教授作主旨报告

      刘敏教授以“关于新时代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思考”为题,指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今日新文科发展的主流,符合四新建设的时代要求。新文科建设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学校应尽力为学生提供各类平台,在实践中更好理解课程专业,互为融通。

6.png

刘敏教授作主旨报告

      万燚教授作题为“面向新文科,探索汉文专业特色发展;服务新需求,聚焦文旅专业创意融合”的报告。她指出四川轻化工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践行“研学结合、产教融合、特色发展”战略,积极发挥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酒知识普及基地等平台的人才培养功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7.png

万燚教授作主旨报告

      攀枝花学院党委副书记胥刚教授、四川文理学院副校长程碧英教授、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毛娟教授等多位专家学者围绕思政教育、汉语言文学学科人才培养等发表了精彩见解。

      在会议闭幕式上。曹顺庆教授作总结讲话。他指出四川省教指委下一步的工作设想,并围绕汉语言文学类课程思政示范课资源建设、教材编写、教师培训活动等做了全面规划与部署。

8.png

与会人员合影

                                                                                                                                                                    

                                                                                                                                      

                                                                                                                                                                                                        撰稿:张黎黎 审稿:万燚


编辑: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