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校园记者节活动】人文学院举办“纪录片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学术讲座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8-11-13浏览次数:158

作为首届校园记者节学术活动, 11月8日,乐山师范学院文新学院传媒系主任杨晓军副教授受邀在我校第四实验楼214学术报告厅开展题为“纪录片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国家修辞的维度”专题讲座。讲座由人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系系主任刘跃军主持,人文学院师生和爱好者聆听了讲座。

 

杨晓军教授首先借用智利著名纪录片导演顾兹·曼的一句名言:“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国家没有相册”道出了纪录片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性。讲座紧紧围绕“为什么要用纪录片这种形式树立国家形象;怎样在纪录片中讲好中国故事”两个问题展开。两个小时讲座,杨教授以丰富的纪录片片段为例阐述了我国纪录片中的国家形象的变迁,并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上层层剖析纪录片对于“可持续发展理念”、“敬畏自然”、“礼仪之邦”、“生存智慧与生存哲学”等理念的传播。杨晓军教授说:“记录什么,展现什么,揭露什么,虽然很大程度上都由纪录片创作者本身来决定,但在事实面前,纪录片的创作要求在座的每一位学子以更加锐利、独特的视角聚焦我们的生活。”,他指出,当前国内纪录片的创作侧重于“讲好百姓自己的故事”,提醒新闻学子,一定要在新闻选题、社会议题、人文命题方面增强新闻敏感性和关注度,要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练就过硬的本领。 

03.jpg

 

杨教授的讲座引起同学们的思考。在交流环节,同学们提出了“记者职业道德与国家形象树立的关系”“如何把握纪录片纪实性与可看性的平衡”“边缘群体形象与国家形象塑造”等问题向杨教授请教。

04.jpg

 

     人文学院党总支侯懿书记也聆听了讲座,在最后总结时,她说,在一定的意义上,“一切的记录行为都是国家形象”,建议广电学子在创作纪录片时,把握好“政治导向、艺术形式、思想高度”三个维度的矛盾关系。

    记者节走过了第19个年头,新媒体、新技术、新平台不断重构着新闻行业,媒体工作者面临着越来越大的从业压力。人文学院借此节日契机,举办了一系列活动,一方面旨在展示教学成果,另一方面也在于探讨新媒体背景下的行业逻辑革新,为广大人文学子和全校学生提供认知、交流、思考、创新的分享平台。

                                                                                                   (供稿:徐双双、刘跃军、郑聚业  审核:侯懿)

 

 

 

 

 

编辑:郑聚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