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上午,人文学院教师孙祥伟博士召集指导学生在校友之家会议室,围绕如何阅读《叫魂》举行“席明纳”。“席明纳”一词是已故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对SEMINAR的翻译。费先生在《留英记》中说:“seminar简单的可以译作讨论会,但是讨论会这个名称还传达不出它的精神。“席”,大家围坐一团讨论问题;“明”,把问题讲明白、听明白、弄明白,“纳”,大家都从讨论中有所收获,这是对传统治学之道“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的精彩注解。这种方式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曾经采用过,它具有平等、对话、生动等特征。
郭朝凤同学首先谈了自己的读书体会,她认为理解该书提到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应该从当时历史背景切入:清乾隆中期中国人口已经増至3亿多人,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社会中出现大量边缘人群,如乞丐、游方僧道、石匠等,他们对统治阶级来说是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而发辫被剪很容易与清初江南地区出现的反“剃发令”联系起来,引起了乾隆皇帝的高度警觉,在乾隆皇帝的严旨下,当时大半个中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除妖”运动,最后证明却是一场虚惊,当时也反映出了康乾盛世下暴露出来的各种矛盾。漆东同学也谈了自己对阅读《叫魂》的疑惑:谣言传播为何如此迅速,民众情绪为何容易被调动起来?
孙祥伟老师建议从书名分析这一问题:叫魂叫的是乌合之众的魂,我们发现在谣言传播过程中甚至所有的社会进程中群体运动的可怕,群体运动的特点是其情绪显得骚动而激昂,且难以控制。群体正如一个磁场不断吸引着个体被磁化,并成为磁场的一部分,在集体无意识的狂热过程中,群体被压制的欲望迫切需要释放,这时候官方的“除妖”命令恰给他们实现自己对某种事物渴望(比如权力)的工具;比如2008年出现的瓮安事件、2011年的抢盐风波也是因也是因谣言引发的社会事件。这需要我们对群众运动要警惕,并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历史上出现的“唱红打黑”、“文革”、“砸日系车”等非理性事件重演。
随后,大家还畅谈了自己对历史的认识,孙老师最后总结道:史学提供一种特有的训练,我们从一些看似枯燥艰涩的东西开始,逐渐去领会一种学术的境界,去掌握一种求真的技能,去积累一种贯通今古的智慧、去培养一种对人类命运的关怀。那理性和良知的训练,才是使人终身受益的东西,也是我们的校园为什么会成为“精神家园”的东西。
我们的一生中有若干年在大学渡过,与五千年的历史与文明对话,是值得珍视的机会。让我们开始学习吧,历史系的四年时光,你不会毫无所得。本次席明纳结束之时,大家仍有一种“滴滴香浓,意义未尽”的感觉,许多想法与思考还有待于进一步梳理,大家也一致同意下次席明纳的主题定为:多维视角下的《万历十五年》。
(人文学院 供稿:孙祥伟 审核:代晓冬)